古邳蒲扇——“怀中抱子扇”非遗技艺进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支持,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促进当地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重要内容。江苏省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副中心城市在非遗保护上成效明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对技艺的原真性和传承的活态性进行保护,不仅是政府、非遗传承人的“家事”,更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如何针对区域民间文化开展动态跟踪与编码梳理,进而统筹、推进运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多方联动,串珠成链,把非遗引入校园、植入课堂,为非遗加码,为经济赋能,打造了以“非遗文化创意”为特色的课程、专业和教学团队,使之与手艺创新互动起来,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态势下,艺术设计学院着力服务区域经济,“校政企”多方联动以非遗民艺项目研创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田间
塑造教学研究新生态
民间艺术是由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人们所制作的手工艺品、装饰性物品衍生的艺术。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要在民艺手艺人的生活环境里去探寻其文化构建来解读民艺,区别于美术史研究的常规方法。文化形成在田间地陌,因此民间艺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利用艺术社会学的方法到民间艺术发生地进行田野调查,深耕地域民艺现状、特色和艺术存在。
近三年来,江苏建筑职院组建艺术设计专业团队,专门针对徐州民间非遗开展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工作。他们汲取区域文化养分,项目化开展教学实践,对接专业特色建设,坚实区域人才培养定向,柔性引进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24小时民艺活化设计工作坊”,把非遗传承人聘入校园、引入工作坊,逐步打造非遗活化创新的院校品牌。他们让非遗传承人成为教育言说者,“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现场实作培训,学生也在设计创作中完成非遗民间艺术项目的“活化”设计。
王桂英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剪纸作品是徐州非遗的典型代表。学校“民间剪纸24小时工作坊”定期邀请她深入教学一线,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传习剪纸技艺,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同步实现了专业资源的扩充、特色课程的建设。“古邳蓝染技艺”“怀中抱子扇蒲草编织技艺”等非遗项目也定期进入“24小时工作坊”,引发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邳州非遗项目——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因外形主体为纸塑而得名。手艺人石荣圣不仅吸取了父辈制作纸塑狮子头的精髓,而且在用色和造型上大胆创新,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纸塑狮子头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称号,属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产。艺术设计学院邀请石荣圣来校为学生培训纸塑、彩绘,民间色彩铺满工作坊,在学习和感受民间美术项目的同时,学生认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品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d扫描将其数字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狮子”的理解进行优化设计,制作出“自己心里的狮子”。
非遗民艺承载着民间艺术家、手艺人的智慧,也是区域审美、民俗文化的物化体现,汲取民间文化的生态智慧是教学实践、活化应用的前提。艺术设计团队还关注文化的可持续性,结合实践教学从多边学科角度活化地方性传统设计,分别设立教研团队成立工作室,引导教师对非遗项目持续关注。
串珠成链
构建区域民艺文化圈
“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典范”是江苏省确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徐州区段上散落的民间艺术的文化明珠,不论是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求,还是作为区域经济文化需求的内核驱动,都要深刻认识和传承这“流动的文化”,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肩负重任。
徐州民艺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集中在邳州地区(新沂合沟地区的王桂英剪纸以前属于邳州)。20世纪80年代邳州的剪纸培训班、民间美术培训班培养出了众多的民间艺人。这都是运河“水”的孕育,以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目标,江苏建院基于“赶集”概念成立非遗调研团队(即“赶集”团队)进行文化、艺术、公共生活脉络调研与梳理,意在重建民艺文化链,构建基于“运河”的新民艺文化圈。
“赶集”团队由徐州地区“本科学校 专科学校”设计专业教师组建,调查研究并活化民间手工艺,探寻新民艺语境造物技艺和方向。他们带领学生长期定向跟踪,在田野中发现民艺之美,在创新中激发民艺活力。他们积极推进“非遗 ”融合艺术创新模式,实现了非遗文化和现代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步激发教学主体的文化自觉,助推教师教研有方向、有阶梯、有目标,实现了“长链式”“多触点”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赶集人”以集为原点走村串乡“反向赶集”,力图把民艺产品收集起来、通过“艺术观念 造物工学”展开教研实践获取新作品、新产品,践行“基础课程”与“作坊训练”的双元制教学,教师、手艺人与学生合力完成创意并实现落地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培育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非遗活态传承。
多方联动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秉持“立足徐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江苏建筑职院艺术设计专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上致力研究区域文创产业价值提升与区域非遗项目活化设计研发。为此,“赶集”团队策划打造了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三架马车”:政府出愿景,学校出理念及企业出规范。第一,地方政府对该地区的产业规划是政府智团提出的发展愿景,这是学校设计助力产业升级的方向指南;第二,学校依托专业优势、教学团队品牌策划优势为乡村振兴出理念;第三,学院依托深度合作企业成立“联盟式”企业团队,帮助学校规范设计教学方向,基于岗位需求开展教学。
由于社会的转型、产品适用度不高、资金配置不精准等原因,许多手艺技能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为此,学校从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高度,关注手工艺,促进手工艺的活化与技术传承。牵头承办“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徐州分赛(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为地方性非遗文创的活化推广、教学成果的推出努力打造平台。通过组织、举办品牌赛事,把非遗活化成果向社会展示,增强师生的专业自信心。重点推出结合地方性的文创项目与作品,积极推动“创新手艺”反哺地方,使非遗传承人、手艺人借手艺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比如,江苏建院艺术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立项对标徐州汉王镇(徐州城南的文化小镇)展开,通过户外环境视觉提升、农产品包装广告推广、文化宣传、艺术装置注入来进行村落品牌提炼、宣传和运营,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多年的地方性田野调研、技艺编码以及“大师工作坊项目”的推进与践行,形成学校、企业、教师、工匠、学生“五维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呈现出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出作品、社会经济提升等共益共生教学新形态。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研和学生的获奖收益颇丰,学生非遗(剪纸)爱好者董志强的“董家大院——打造非遗ip,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地方非遗与手艺创新的互动,助推了校地文化对接,彰显了高职院校的责任和担当。(作者王俭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新闻链接: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微信】
【微博】
【校报】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
|邮编:221116
|招生电话:0516-83888688/83889021
|米乐m6棋牌官网的版权所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